賬號:       密碼:       驗證碼:     看不清?

麥穗海|同濟·生態·環保—從社會看環境學科產學研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新聞動態 > 正文

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可見,在新形勢下,推廣高校、科研院所聯合企業的“產學研模式”是建立多要素聯動的創新生態環保體系的重要環節。

在25日舉辦的“首屆同濟生態環境產業協同創新論壇”上,上海城投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麥穗海做了題為《同濟·生態·環保——從社會看環境學科產學研》的報告,從“產、學、研”三個方面闡述了新時期環保產業的創新與建設。


一、產


麥穗海董事長從具體的生產運行及建設運行上遇到的問題及困惑入手,介紹了產品如何實現轉化,以及由此引發的思考。麥董首先提到的困惑是排放標準。目前,全國很多污水廠都在實施減排提標改造,出水要求達到Ⅳ類、地表水Ⅲ類,排放標準要達到一級 A、一級B等標準。這些標準的規劃和評析,就是值得研究的。麥董舉了兩個具體的例子。一個是污水廠排放標準。某污水處理廠執行一級A標準,生物處理法采用百年經典的活性污泥法,容易出現一個問題,碳氮比不合理,缺少碳源,所以后續工藝加入甲醇。有人曾做過測試,甲醇從制造到加入水處理工藝中,COD增加還是減少?總體來說是減排還是增排了?以排放標準角度分析,從一級B到一級A,COD減少了多少?如何去評析一個標準的合理與不合理,這就涉及到環保產業的產學研的評價制度。另外一個例子是黑臭水體治理的“治標治本”。遇到的問題就是,黑臭水體治理的過程中,黑臭水排到了哪里?現在明令禁止不允許排入河道,那排到哪里去?只能排入到污水處理廠。而污水廠目前是建一個滿一個,所以又要不斷的進行提標改造,這些問題出自哪里?麥董指出,問題出在規范和標準上。

麥董從一些國內外的案例以及做過的項目所獲得的經驗中得出一個結論:污水處理廠的規模須是自來水的兩倍。他舉了芝加哥污水處理廠和波士頓污水處理廠兩個案例。芝加哥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為520萬噸/天,平均污水處理量220萬噸/天;波士頓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440萬噸/天,平均污水處理量200萬噸/天。這是經過調研國外大型污水廠得到的數據。

國內的實際情況怎樣?排放標準如何制定的?有沒有污水廠能超過最高標準?國內的排放標準是如何設計和取值的?……諸如此類,在麥董看來都是問題與困惑。他指出,在檢測規定之下,盡管污水處理廠實施連續監測都已被接受,但是規范標準想提高,還缺少一些基礎性的調研。這些基礎性的調研,以及在“產”上面遇到的問題及困惑,都是未來學習和研究的方向。未來的產學研,可以在這些方面繼續深入去發掘。

在建設運行上,也是如此。隨著排放標準的提高,歷經百年的活性污泥法在高標準的壓力之下,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無論是經濟效益上還是從技術本身,都會遇上瓶頸。問題如何解決?方案如何選擇?效率如何提高?這就迫使我們去不斷的學習和探索。在實際招投標過程中,有時候,兩個好概念,卻講出了一個壞故事。一條路徑沒有選對,往往并不是完全走錯路,思路或概念上是正確的,只是其中的一個細節出現了一些偏差,而評價標準如果恰恰是按照“偏差”的途徑去實施的,就會對最終的結果產生大的影響。所以,在建設運行上,要注重提高質量標準,提高運行效率,選擇技術方案。



二、學


關于“學”,麥董另辟蹊徑,是從“修身養性潛心學”的角度來談的,他提到從校園走入到社會的年輕人一個普遍的想法。在校學習時,總想著早畢業,畢業了就可以賺錢。而畢業了,在工作中,在業務上會遇到諸多困惑。所以,就要潛心學習,打牢基礎。這是非常有好處的。


空中之城——希臘東正教山頂修道院

麥董舉了一個希臘修道院的例子。希臘東正教山頂修道院建在高高的巖石山頂,周圍全是懸崖峭壁,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只有靠木梯和繩索能登上高聳入云的修道院。現在,能到達那里的人有兩種,一是修道的信徒,二是攀巖愛好者。希臘這座懸崖上的修道院是世界文化遺產。真是當初花了巨大的氣力才成就了如今的世界文化遺產,如果當初在平地上建個修道院,現在也許會有更多的人來光顧,但不會聞名遐邇。麥董以此來類比學習,潛心的學習,打好基礎,不能讓你馬上賺錢,但從長遠看來會讓你獲得更大的成就。麥董還具體提到身邊的例子。用人單位在招聘之時,有時候也慨嘆學生由于在校學習時課程設置和學習經歷等原因,“精”的知識和技能,學的不透,能力不足。所以,麥董建議學校在課程設置上,要考慮與社會的接軌;更重要的是,他鼓勵在校的青年學生,要努力學習,多參加社會實踐去擴展自己能力和視野,去拓寬適應面,知識面。比如,學給排水及市政環保專業的同學,也可以去處理污泥的企業去參觀學習,更多地了解污泥濃縮、調質、脫水、穩定、干化、焚燒等相關流程和設備。這樣,不但在畢業應聘工作時會比別人多出很多亮點和優勢,薪資自然也滿意,更重要的是所學到的技能會受益終生


三、研


關于“研”,麥董說到了“選題”的重要性。他指出,“研”一直以來的一個弊端就是研究成果不能得到實際應用,原因之一是在于選題上出現了問題。麥董的給出的建議是,選題時,要根據需要定選題,帶著目的性去選題。基礎性的課題要“準”,要根據國家的需要,以發展的眼光,選擇有發展前景的基礎性課題。而應用性的課題要“實”,選擇實用的課題解決實際問題。



麥董還認為,大學和科研機構要具備三個品質。

第一,要有底氣。自己的研究要經得起推敲,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不應該是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作風,也不應該被外力所干擾,不應該被太多的功利所牽絆。

第二,要敢說真話。以環保行業來說,各種各樣的技術層出不窮,環保人士的業務能力也良莠不齊,可是一些搞環境的人,甚至作為一個外行剛入門環保行業,也自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敢說。卻不是真話。例如,有些市政排水的工藝圖,并不是學給排水等相關專業做出來的,而是從事動畫設計的人制作的。當他被問到工藝圖中的給排水問題時,他無法回答。盡管圖做的好看,但專業的技術圖,最好還是有專業的人來完成。從事環保行業的、懂技術的人,有很多也在政府機關工作,特別是在決策部門的,更要敢說真話,重要的是保持公正。

第三,要能說會辯。三句話就讓客戶接受你設計的工藝,這就是會辯。當然,會辯的基礎是有真才實學,能拿的出真正有實用性的技術!

最后,麥董希望同濟大學在環境治理特別是在水環境治理上,能夠與更多的高校、企事業以及環保領域的專家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努力,實現環保“產學研”深度融合,創造出更多的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新思維,進一步加速環保科技成果轉化,為環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

本文根據作者發言整理而成,未經本人審閱。

亞洲環保 亞洲環保雜志編輯

上一篇:2019(第三屆)中國農村污水治理與飲水安全提升高峰論壇通知

下一篇:亞洲環保農村污水處理的現在和未來前景/杭世珺:村鎮污水處理問題分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