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號:       密碼:       驗證碼:     看不清?

災區在科學重建中新生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新聞動態 > 正文

提前規劃創新服務把好關口好快并重

災區在科學重建中新生

日期:2009-05-13  作者:劉曉星 曹小佳 吳昭華


中國環境報記者 劉曉星 曹小佳 見習記者 吳昭華 成都報道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刻骨銘心的“汶川時刻”仍然定格在四川省綿竹漢旺廣場那座著名的時鐘上。
在大災面前,四川省環保系統緊急動員、奮力救災、共克時艱,確保災區核與輻射安全,確保次生環境災害得到有效控制,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總體情況良好,抗震救災環境應急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開展,取得了保障環境安全的重大階段性勝利。
過去的一年,四川省以時不我待、舍我其誰的豪邁氣概,吹響了災后恢復重建的進軍號角。
在恢復重建的戰役中,四川省環保系統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災后恢復重建、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兩個加快”的工作思路,主動服務經濟發展,把監管職能履行得更加充分;主動建言,當好參謀,把環境保護置于經濟發展決策的全過程;主動介入重大建設項目的環評管理,認真落實各項環保措施,把環評監督管理與重大建設項目管理結合起來,把工作潛力發掘得更加充分。
規劃環評為科學重建提供決策依據
“為了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又好又快地搞好重建工作,規劃必須先行。重建規劃必須將環境安全、環境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結合在一起,進行充分考慮,這是編制和實施好規劃的前提。因此,各受災地區必須針對規劃開展規劃環評工作。”四川省環保局局長田維釗強調。為此,四川省環保局專門成立了“災后重建規劃環評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省內規劃環評、項目環評、水污染控制、垃圾處理、大氣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資深專家組成“災后重建環境影響評價專家咨詢委員會”,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全力服務于四川災后重建規劃環評工作。據了解,目前,7個災后重建專項規劃的環評工作已經順利完成,7個受災嚴重縣的災后重建縣城的規劃環評隨規劃進展同步開展,其中北川縣新縣城災后重建規劃環評已通過審查。
在安縣安昌鎮以東約兩公里、距離北川老縣城約20公里一處開闊的地域,挖土機正在作業,腳下的安昌河正在靜靜地流淌,這里便是北川新縣城的所在地。《北川羌族自治縣新縣城災后重建總體規劃》的誕生凝聚了太多人的淚水、汗水與智慧,它給了北川人重建家園的希望,也給后人留下了城市規劃思路的寶貴財富。
四川省環保局在對這一規劃進行審查時認為,受災地區在重新選址的初步階段,要綜合考慮城市定位、產業布局、資源配置,在充分論證地質環境、防震安全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初選地址的環境容量問題,結合城鄉發展規劃、人口總量、經濟發展目標等,把當地水環境容量、大氣環境容量、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納入初步選址的重要因素加以考慮。北川應充分考慮產業結構的合理配置,將規劃中的工業用地和居民用地進行互換,使功能分區更加合理。北川的重建正是一個資源與人口重新配置的機會,災前的北川,以農業、林業、旅游業為主要經濟形態,而災后喪失這些優勢后,就要調整生產力布局,走工業化發展道路。
以生態功能區劃指導重建
科學重建,規劃是前提。制定災后重建的相關規劃,必須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統籌兼顧當前與長遠、環境資源與產業布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發展以及恢復重建與生態恢復的關系問題,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而僅僅在地震后的第34天,由四川省環保局編制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災區生態環境承載力評估報告》就已出爐。這份報告充分利用受災前后的環境監測數據和資料,在對區域生態環境現狀、區域產業結構特點及排污特征、氣象和水文條件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分析震后區域生態環境變化趨勢,從生態重要性、生態脆弱性、環境容量、環境經濟等方面評估區域環境承載力,為災后重建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
《報告》通過對30個重災區的產業結構、區域排污強度、工業和生活污染負荷進行系統分析后得出的環境經濟承載力評估結果表明,中江和什邡成為30個受災縣中經濟發展空間最小的地區,彭州、崇州和綿竹經濟發展空間也相對較小。資源環境已經成為制約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
走進什邡市穿心店地震遺址,隨處可見的殘垣斷壁仍是觸目驚心。在遺址核心保護區——四川宏達股份有限公司磷化工公司穿心店生產基地的廠區內,高達30多米的磷氨干燥塔倒塌在大門口,成為這里的標志性景觀之一。來這里參觀的人們絡繹不絕,不知他們是否知道,1958年建廠的宏達股份有限公司磷化工公司穿心店基地是什邡磷化工產業的代表之一,占地400多畝的穿心店磷化工基地具有年產30萬噸磷酸等產品的產能。由于這個基地位于地震斷帶上,加之背靠沱江上游的石亭江,屬于環境敏感區,不宜在原址恢復重建,宏達集團決定另外選址擴大產能。什邡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在恢復重建中,什邡市先后將有7家企業不再恢復生產。目前,一些企業的設備正在拆除中,為經濟發展騰出環境容量。
人們相信,按照設計方案,以展示、發掘、研究穿心店地區的地震遺產價值、工業遺產價值和精神遺產價值為主的穿心店地震遺址項目,將不僅僅是一處紀念汶川地震和悼念死難同胞的活動場所,也將成為什邡乃至四川恢復重建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又一例證。
創造四川環保速度
災后恢復重建的提速,被稱為“四川速度”。而如今,在四川環保系統開展的推進建設項目環評效能行動,也同樣顯示出這樣一種以快應急、以快克難、以快制重的“四川環保速度”。對此,四川省環保局局長田維釗做出如下概括:由“守株待兔”向“上門服務”轉變,由“按部就班”向靈活推進轉變,由層級管理向全面推進轉變,由就事論事向舉一反三轉變,由單純審批向區域,流域環評轉變,由部門管理向多部門聯動轉變,由決策自信向自信決策轉變。
對較大板房集中區選址、災后公路、供水、供電、學校、醫院等災后重建項目的環評工作,四川省各級環保部門創新工作形式,通過環評審批下放、提前介入、事前控制、部門聯動和公眾參與等措施,大力推進災后重建項目建設,提高環評審批效率。
在綿陽市,為確保項目及時推進,進一步加快環評審批工作,綿陽市環保局成立以局長為組長、各縣市區環保局為成員的項目推進環境影響評價審批聯動小組,及時會商重大項目環評審批中存在的問題,研究協調各縣市區、各園區的項目環境影響審批工作,為項目順利審批提供決策依據。為了加快建設項目審批,采取“開啟綠燈、簡化程序、現場指導、優化服務、狠抓落實”的快速審批措施。
在綿陽、綿竹等地,災后重建絕不是震前低水平的復制,而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以人為本、面向未來的更高提升。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堅持產業布局調整與環境承載力相結合,當這些變為恢復重建的生動實踐時,人們發現,這片一度遭受重創的土地,仍舊充滿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來源:中國環境報

上一篇:杭州推出服務企業新措施

下一篇:環境保護部召開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