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號:       密碼:       驗證碼:     看不清?

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 全面推進環境監測的歷史性轉型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新聞動態 > 正文

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 全面推進環境監測的歷史性轉型


2009-06-10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吳曉青


部黨組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提出,要在解放思想中推進歷史性轉變,探索環保新道路,系統地提出了探索中國

特色環保新道路的基本理論框架、政策體系和工作策略,為新時期環保事業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環境監測作為環境保護的基礎,當

前已從傳統的技術層面全面融合到環境保護工作的整體當中,成為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環境保護實現與經濟

發展之間的“同步”與“并重”,以及“綜合”解決環境問題,要求環境監測實現從傳統到現代、從粗放到精準、從地面到天地一體

化、從分散封閉到集成聯動、從現狀監視到預測預警的全面而深刻的歷史性轉型,為環境管理提供強大技術支撐。

一、從環境保護事業科學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和謀劃環境監測轉型

在今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會議上,周生賢部長向全國環保系統發出了環境監測轉型的動員令,明確提出要用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

道路的命題統領新時期環境監測事業發展,要求我們基于環境保護的戰略全局來思考謀劃環境監測轉型。

(一)深刻認清環境監測轉型的歷史方位

環境監測事業的發展需要科學的總體設計,而這個總體設計能否科學,關鍵取決于對當前我國環境監測發展所處歷史方位做出準

確判斷。我國環境監測事業歷經30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環境監測業務領域從最初的“三廢”監測,發展到了空氣、地表水、

近岸海域、噪聲、生態、酸雨、生物、沙塵暴、土壤、污染源等眾多領域,從簡單的二氧化硫、重金屬、化學需氧量監測,發展到了

有機污染物、農藥、持久性有機物、環境激素、溫室氣體等多要素的綜合性監測;環境監測范圍從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監測,發

展到流域、區域的生態環境監測乃至全球性重大環境問題監測;環境監測技術水平從手工采樣監測,發展到自動在線連續監測和空間

遙感監測,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向高、精、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環境監測技術和標準方法體系;全國環境監測系統

機構、人員已由當初幾十個監測站發展到2399個,監測人員近5萬名。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已經組建了由覆蓋全國主要河流湖泊水庫的

759個斷面、126個國家水質自動站、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自動站、7個近岸海域分站以及酸雨、沙塵暴監測網組成的國家環境質量

監測網,環境保護部已正式開始運行環境一號A、B衛星,初步具備了說清全國環境質量狀況的能力。

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鮮明提出要大力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其實質是要求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以

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從“對立”走向“和諧”。這使得環境監測作為環境管理的重要基礎和有機組成

部分,融入到環保工作全局,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日漸凸顯。當前,環保工作的深入發展對環境監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是黨

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需要及時、準確、針對性強的環境監測數據,科學判斷環境形勢,客觀評價環境質量和污染狀況,及時

應對環境突發事件;二是廣大人民群眾實現自身對環境質量狀況的知情權,對環境監測的深度、廣度、精度、代表性等要求越來越高

;三是我國開展環境國際合作和履行環境國際公約,需要以科學的環境監測數據印證環境保護成果和檢驗履約成效,當前發達國家環

境監測的因子、手段、污染物種類、分析儀器、分析方法、監測質量管理、科研、環境質量的表達方式不斷創新發展,如果國內環境

監測跟不上,將喪失話語權,使我國在環境外交上陷于被動。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環境監測與新時期環保工作要求和世界先

進環境監測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全國環境監測還存在缺乏統一監督管理、信息生產能力弱,環境監測網不健全、功能不完善,

環境監測技術標準體系不先進、質量管理技術手段落后、儀器裝備水平較低、隊伍配置和結構不合理、資金投入缺乏長效保障機制等

問題。部黨組提出推進環境監測歷史性轉型正是基于這樣一個歷史方位。因此,各級環保部門和監測站必須對轉型的重要性必要性有

深刻認識。如果不轉型,環境監測的提升發展將成為空話,大好機遇將白白喪失。如果轉型成功,全國環境監測將進入一個新的起點

,開啟新的航程。

(二)科學把握“轉型”的總體思路

環境監測要轉型,必須立足環保事業發展的戰略全局,對未來一段時期監測事業發展做好頂層設計和科學籌劃。

遵循“一個統領”——以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統領環境監測轉型。環境監測的轉型必須首先從理論上深刻回答“為什么要轉

型和怎樣轉型的”的問題。一是始終保持工作理念的先進性。要堅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黨中央、國務院對當前環境形勢的

科學判斷和對環保工作的新要求統一思想,不斷深化對環境監測轉型的理性思考,堅持以環保歷史性轉變的最新成果融入引領轉型,

將蘊含其中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轉化為具體的思路和舉措。二是自覺當好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的先鋒隊。要充分認識環境監測

是環境保護的基礎,在環保工作中,環境監測是科技含量最高的體系,監測的裝備水平、人員素質至關重要,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

路,首先要求環境監測闖出一條新道路,即轉型發展,創立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監測體系、制度、方法等。

建設“一個體系”——大力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是滿足環境保護和環境監管需要而建立的一

套先進、完整和符合國情的環境監測法律法規、業務管理、技術裝備、技術標準和人才保障的綜合體系,其內涵與環境監測轉型的目

標完全一致。因此,環境監測轉型落實到工作層面,就是要牢牢抓住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這個根本,以寬廣的眼界準確把握

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完善體制機制,著力科技創新,推進科學發展,全面提升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的能力水平,開創

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的新局面,為適應并推進環境保護工作的歷史性轉變打下堅實的基礎。

理順“三個關系”——理順環保系統與其他部門、各級監測站與監測管理部門、監測系統上下級之間的關系。環境保護部成立監

測司之后,各省級環保廳(局)也將相應成立監測管理機構,新成立的監測行政管理機構也面臨轉型,其核心是營造和諧有序的監測格

局。一是要處理好環保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的關系。要按照國務院“三定”方案的要求,統一全國環境監測的監督管理和信息發布,

確立環保系統環境監測的行業地位與權威。二是在環保系統內部實現行政管理與業務技術的科學分離。監測行政管理要把工作重點放

在加速推進法律法規建設、調整改革體制機制、科學編制規劃計劃、協調解決重大問題上;各級環境監測部門,特別是中國環境監測

總站和省級站要將工作重點從協助管理轉到業務技術上來,“聚精會神抓業務,一心一意鉆技術”,把環境監測業務和技術工作做大

做強、做精做細,不斷提高技術支撐保障能力。三是處理好監測系統上下級之間的關系,要通過對省、市、縣各級環境監測機構事權

劃分和職能任務的科學化、法定化,優化資源配置,做到責、權、利相統一,任務、投入、能力相配套,提升整體效能。

實現監測“三個說清”——說清污染源狀況、說清環境質量現狀及其變化趨勢、說清潛在的環境風險。新時期環保工作的宗旨是

“為科學發展保駕護航,為人民健康鞠躬盡瘁”。環境監測工作必須緊扣這一宗旨,為環境管理提供依據、為環境執法提供證據、為

人民群眾提供服務、為環境研究提供數據。

努力做到“三個說清”:一是通過加強污染源監測,努力說清污染源狀況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為污染減排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二是通過深化環境質量監測,說清環境質量現狀及其變化趨勢,為科學準確判斷環境形勢提供技術依據;三是抓好應急與預警監測

,說清潛在的環境風險,及時發現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有效應對和控制突發環境事件提供數據支持。要不斷提高監

測數據和監測信息的科學性、規范性、準確性和及時性,為環境管理與決策提供科學有效的技術支撐,使環保工作由被動、事后、補

救、消極轉變為主動、事前、預防、積極,這也是環境監測轉型的最終目的。

二、以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帶動環境監測轉型

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是環境監測轉型的抓手和載體,要通過落實周生賢部長提出的監測管理全國一盤棋、隊伍建設上下

一條龍、網絡技術天地一體化的要求,帶動環境監測體制、機制、法制、人才、技術、裝備的創新發展。

第一,以法制建設為牽引,帶動環境監測體制機制逐步理順。環境監測管理的轉型重點是突破影響和制約環境監測事業科學發展

的體制機制性障礙,通過《環境監測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出臺和政府機構改革,明確環境監測事業公益性屬性,強化環保部門對

環境監測事業統一監督管理的職能,確立監測數據的法定權威,明晰各級監測站與監測管理部門的設置等級與上下級之間的工作關系

,解決制約本地區環境監測工作科學發展的體制性問題,使監測工作真正做到管理順暢,運行高效。同時,要通過各類配套監測法規

、制度、辦法的制(修)訂工作,逐步規范環境監測網絡和工作運行管理機制,進一步理順國家環境監測網與地方環境監測網的業務關

系,統籌整合環保系統內的監測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以能力建設為抓手,帶動環境監測條件手段逐步改善。近年來,全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取得了較大進步,但由于歷史欠賬

較多,整體水平不高,地區間差異明顯。當前,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惠民生的重大舉措,大幅度增加了生態

環境建設和環保投入,各級環保部門要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加大對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的投入,按照全面加強省

級站、重點加強地市級站、逐步完善縣級站的建設思路,向基層、中西部及邊境地區傾斜,推進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同時,還要重點

加強飲用水源地水質分析、農村環境監測、生物生態監測、有機物監測、環境應急監測等方面能力建設,以監測裝備能力的跨越式發

展為轉型提供硬實力支撐。

第三,以監測業務為平臺,帶動環境監測支撐效能充分發揮。各級環境監測站要大力加強環境監測核心業務體系建設。一是優化

調整環境監測網絡,拓展環境監測領域,建立國家與地方環境監測網絡的環境監測數據共享交換機制。二是提高環境質量綜合分析評

價水平。建立全國環境監測報告制度,制(修)訂各類環境監測報告技術規定,研究建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標準(規范)體系,使各類環

境監測報告更加準確、及時、針對性強。三是加強污染源監測與環境統計分析。深化國控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開展運用監測數據

核算污染物排放總量研究,大力加強環境統計工作,深化環境統計數據審核辦法研究,提高環境統計數據的科學性與規范性,全面提

高各類環境監測信息、報告的決策參考價值。

第四,以監測科研為先導,帶動環境監測技術水平全面提升。任何從未知到有知的探索性監測都是科研的過程,環境監測技術水

平的提升從來都是以科研為先導的。一要全面推進環境監測的基本理論、監測技術方法、評價方法、指標體系、表征技術等方面的研

究,以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污染源監測、總量核算和應急監測等為重點,完善環境監測的技術路線、標準方法、技術規范體系。二要

在科研中體現管理的需求,反映人民群眾的訴求,認真做好“水專項”等重大項目,加強“灰霾”天氣表征等老百姓關心問題的研究

,同時積極推動科研成果向日常監測能力的轉化。三要加強監測科研管理,因地制宜建立環境監測科研項目管理辦法,高度重視監測

科研規劃和監測標準規劃,建立科研項目庫。監測總站要組織各級監測站協同攻關,解決監測領域重大科技問題。

第五,以質量管理為手段,帶動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科學規范。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是提高監測數據質量的基本途徑。目前,全國環

境監測系統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全程序的質量管理還沒有開展。要強化質量就是生命的意識,以落實《環境監測質量管

理三年行動計劃》為契機,不斷完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探索運行質量管理體系的長效機制。要積極推動全國環境監測質量控制

中心建設,加強環境標準樣品研究與開發,進一步完善環境監測機構質量管理工作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要組織開展各監測領域、

監測項目、監測方法的質量控制技術研究,逐步完善監測要素的質量控制指標體系,實現監測全程序質量控制。

第六,以技術培訓為引擎,帶動環境監測隊伍素質整體躍升。目前監測系統專業技術人才緊缺,人員流動性大,素質整體還偏低

,必須認真貫徹隊伍建設上下一條龍的要求,積極開展大規模的監測人員技術培訓。要研究制定環境監測技術人員培訓中長期規劃,

編寫高質量培訓教材,建立環境監測技術培訓基地和專家庫,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關專業機構建立長效的合作培訓機制,以靈

活多樣的形式,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技術培訓。同時,還要將培訓內容與日常工作、科研項目結合起來,做到在干中學、在學中干

,不斷提升全國環境監測隊伍的整體水平和綜合素質,形成老中青相組合、高中初級技術人員相搭配、專業和知識結構科學合理的監

測隊伍,為全面履行新時期環境監測使命任務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

三、在支撐環境管理的監測實踐中加速環境監測轉型

環境監測轉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只有將轉型與當前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少爭論,不折騰,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

,才能沿著正確的軌道加速前進。

第一,在深化環境質量監測中提高說清環境質量現狀及變化趨勢的能力。當前,各級政府和百姓高度關注環境質量變化,監測系

統要在深化環境質量監測上狠下功夫。一是積極拓展監測指標,探索將氮氧化物、PM2.5、揮發性有機污染物、臭氧等指標轉為常規

監測的前期技術準備;二是著力抓好區域環境質量聯動監測,在啟動長三角地區大氣環境質量監測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做好啟動珠三

角地區和京津冀地區大氣環境聯動監測,三峽庫區及其上游、黃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地表水環境聯動監測試點準備;三是積極探索農村

環境監測,研究制定技術路線,有選擇地開展試點工作,對已經列入中央農村環保資金“以獎促治”的村莊(鄉、鎮),開展環境質量

監測;四是充分利用國家環境衛星遙感數據,從生態監測入手加快環境衛星業務化應用進度,把“天地一體化”要求落在實處。

第二,在做好應急和預警監測中提高說清潛在環境風險的能力。在當前環境事故頻發的形勢下,必須下大力加強環境應急與預警

監測,準確把握環境安全隱患所在,牢牢控制應對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主動權。要增強預警和應急監測意識,加強組織領導,制定針

對性預案,加強應急監測培訓,適時開展流域、區域應急監測演練。要研究確定各環境要素的環境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制定環境風險

級別劃分與評價標準,全面啟動空氣、地表水環境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和預測預警模型研究;研究開發預警表征發布平臺,根據自動監

測和常規數據的異常變化及時開展預警,實現預測預警模擬分析的可視化表達。真正使環保工作在抵御和化解環境風險上做到未雨綢

繆,有的放矢。

第三,在加強污染源監督性監測中提高說清污染源狀況的能力。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是當前環境監測服務環保大局的重中之重。溫

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再次強調,要毫不松懈地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健全節能減排的三大體系。作為三大體系之一的

監測體系,必須以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為主線,及時跟蹤、說清重點監管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變化情況。一是做好企業安裝的自動監測

設備的驗收工作;二是盡早出臺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測數據有效性審核辦法,在確保在線監測的數據質量的同時,做好比對監測,逐步

完善自動監測設備的監督考核制度;三是對未安裝自動監控設施的企業,按照國務院有關文件要求繼續開展例行監督性監測工作;四

是深化國控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探索擴充污染源排放總量監測指標,同時逐步實現運用監測數據核算污染源排放總量。要通過卓

有成效的監測實踐,不斷提高說清污染源狀況的能力。

總之,環境監測的轉型勢在必行,任重道遠。各級環保部門和監測站必須認清形勢,搶抓機遇,以務實敬業的精神和開拓進取的

舉措埋頭苦干,共同推進全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歷史性轉型。

來源:中國環境報

上一篇:萬本太會見美國企業展團

下一篇:為減排提供法律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