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的哲學思考
就普遍聯系的觀點看,本質和現象是揭示事物內部聯系和外部表現的一對哲學范疇,認識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現象,而必須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十七大報告提出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認識到粗放型增長方式這個現象是解決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問題的必要前提,但還遠遠不夠,不能停留在對現象的認識上。我們都知道金剛石、石墨這兩種物質,它們都是由碳原子構成的,表象相同,一個是世界上無色透明天然最硬的物質,一個是世界上有色不透明最軟的物質之一,關鍵是它們內部分子結構的性質不同,一個是碳原子呈層狀排列結構,一個是碳原子呈空間連續的骨架結構,結構的性質決定不同的功能,顯現出不同的現象。要真想改變它們的物質性能必須改變結構性質,而改變結構性質,需要高溫高壓外加催化劑那樣的外界條件才能由石墨變金剛石。
改變粗放型增長方式看起來主要是提高環境門檻,制定嚴格的環境經濟政策,加強綜合執法力度等等,本質上是調整經濟結構,是改變經濟結構性質,實現經濟與環境高度融合,使環境保護不再是經濟發展的排斥因素。如果僅僅只注意到了提高環境門檻這些現象,認識不到調整經濟結構才是本質,就沒有很好地掌握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系,最終也抓不住關鍵,不知道從哪方面下大力氣解決問題。調整經濟結構,改變經濟結構性質,關鍵是力度大小,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外力才行,就像石墨結構向金剛石結構轉化需要苛刻的外界條件那樣。一般性的措施不行,很難奏效。現在看,世界金融危機這個強大的外力,給我們調整經濟結構帶來了良好機遇,壞事可以變好。
4、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我國環境保護事業要立足自身、立足國情這個內因,學習和借鑒國際環境保護領域的經驗和做法,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最根本上是中國所處發展階段、中國國情與環境保護實際相結合這個內因促成的,是內因在發揮作用。國際環境保護領域經驗和做法這個外因只有通過吸收這個環節為內因提供變化條件,加速甚至延緩內因的發展和變化,具體看就是我國環境保護事業曾吸收過許多國際環保的有益做法和理念,促進了環保事業發展,今后仍要堅持這樣做下去。堅持內因決定論的唯物辯證法原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必須一要立足自身,二要立足國情。立足自身就是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立足點在于依靠自身的實踐發展和理論進步,立足于中國環境保護自身的實踐與認識,不斷總結這些實踐和認識的內在規律,結合中國具體的國情吸收外部的成功經驗,不斷開拓和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立足國情就是側重于思考我們是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民族具有多民族的幾千年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智慧和文明,國家當前正面對生態環境脆弱、人口多、發展方式粗放、處于快速工業化的進程中,要立足這些基本國情,推進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建設。
西方發達國家走過了先污染后治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對這條老路造成的環境危害,甚至無法彌補的損失,曾進行過批判和反思,對它們的環境問題也實踐出了比較有效的做法:一是采取嚴厲的環境保護措施。二是建設完善的環境基礎設施。三是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四是實行符合國家經濟大局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發達國家的這些有益嘗試為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外部條件。因為這些做法是人類文明共同的成果,人類為此付出過慘痛的代價。譬如震驚世界的20世紀40年代初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1952年英國倫敦煙霧、1953年日本水俁病等八大公害,人類就付出了很多沉重的生命代價。我國2005年發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也進入了世界環境保護史。學習借鑒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為我所用,可以少走彎路,少付代價。
內因是變化根據,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原理也要求我們,對國際環境保護經驗要堅持拿來主義,而不能照抄照搬,搞克隆主義、復制主義,也決不能搞洋教條。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一定要堅持并自覺運用內因決定論這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作指導,不斷獨立自主地開拓前進。
5、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全局是由局部構成,局部是全局的一個部分、一個發展階段,沒有局部就沒有全局。全局不是局部的簡單相加,而是統率局部,對事物起決定性作用。正確處理局部和全局的關系就要統籌兼顧。
圍繞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這個全局,就是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當前與長遠、政府主導與市場推進、中央與地方、城市與農村以及區域之間環境保護六大關系,統籌兼顧這些關系。這六大關系,都是不協調和沖突,也是矛盾。矛盾構成了整個世界,世界每天發生多少矛盾和沖突,如恒河沙數。世界一刻也少不了矛盾,離開矛盾就沒有這個世界。舊矛盾解決了,新矛盾還會出現。六大關系、六大矛盾、六大問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結合新的實際和情況,加以解決和轉化,發展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
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堅持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總體思路,是做好新形勢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保證,體現了全局與局部的辯證原理。實施全面推進重點突破,就是把保障群眾飲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把防治水、空氣和土壤污染作為重中之重,把污染減排作為當前環境保護的中心工作,大力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和完備的執法監督體系,認真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環境目標責任制三項制度,積極加強環境政策法制、宣傳教育、科學技術、國際合作四項工作,全面開展思想、作風、組織、業務、制度“五大建設”。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整體思路,不是回到過去環境保護工作思路的原點,而是環境保護工作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中發生的質的飛躍。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就是要在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加快環保歷史性轉變,在轉變中改革,在改革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在實踐中協調,在協調中發展,有所作為,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學會按唯物辯證法辦事,下大力氣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不斷推動又好又快發展。
三、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體現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它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創造人類歷史的真正動力。認為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推動下,不斷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一起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嚴密的科學體系和完整的世界觀。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并在中國特色環境保護實踐中堅持它、豐富它、發展它。
1、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以人為本是馬克思哲學關于人民主體性的具體體現。環境保護工作始終要心中想著老百姓,服務人民群眾,發展依靠人民群眾。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胡錦濤同志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堅持人民主體性觀點,以人為本,一方面,環境保護工作就要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環境保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愛最廣大人民的生命健康,服務最廣大人民,解決最廣大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環境問題,解決人民群眾反映迫切的現實環境問題——飲用水污染、空氣污染、噪聲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是我們環境保護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環境質量需要。另一方面,環境保護就要依靠最廣大人民,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和主動性,建立健全公眾參與的體制和機制,推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不斷深入。以民為本、公眾參與是環境保護的重要方針。
2、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一定的生產方式制約著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主要受社會制度、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發展方式的制約。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現階段,要充分發揮自然環境作用,必須尊重自然規律,最關鍵的是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之間的關系。
自然環境也叫自然力。從宏觀上看,只有有效地保護自然環境,使自然力更大限度地持久地變為現實的生產力,才可能更好地借助自然界,來滿足人類自身的發展需要,經濟才能穩定持續發展。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物質轉化規律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必須遵守的客觀規律,人們只能認識規律,而不能消滅規律。經濟發展是人類生活水平高低的問題,保護自然環境則是能否生存的問題。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核心,首先是經濟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能以停止發展的方式來保護自然環境,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絕不能寬容污染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來說,它自身是具有凈化功能的,具有自我恢復、自我調節、自我修復、自我發展的自組織功能。進一步說,自然環境系統在人類減少的污染和破壞的情況下,是可以恢復自身強大的凈化功能的,恢復自然自身的生態平衡。這是自然的規律,破壞自然規律,必然遭受自然規律的懲罰。尊重自然規律,用人文關懷來善待自然環境,在利用工程技術手段的同時,要充分發揮自然的凈化能力、自我修復能力、自我調節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對環境保護工作來說,這是成本低、效率高,長遠看更加科學合理的途徑。目前尊重自然規律,發揮自然凈化功能、修復功能、調節能力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休養生息”和“揚湯止沸、釜底抽薪”。
胡錦濤同志在安徽視察淮河的時候向全國發出了號召,要讓全國的江河湖海“休養生息”。“休養生息”就是要給水環境以必要的時間和空間,發揮水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自我調節、自我更新功能,使生態生產力得以恢復、發展,使生態系統由嚴重“失衡”走向“平衡”,進入良性循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對不堪重負的江海湖泊給予人文關懷實施“休養生息”,看似無為,實則是一種由無為而達到無不為境界的有效路徑。“休養生息”強調環境保護工作要尊重自然規律,發揮自然自身的凈化和修復功能是節約投資、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徑。
藍藻出現了,進行人工打撈,就像水開了,倒上冷水,叫“揚湯止沸”。截住造成藍藻產生的污染源頭,就像抽掉鍋底下呼呼燃燒的薪柴那樣,叫“釜底抽薪”。“揚湯止沸”是治標措施,它重點解決眼前問題,見效快,是暫時措施,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環境質量;“釜底抽薪”是治本措施,它圍繞長遠抓住關鍵,見效慢,周期長,是長遠措施,將從根本上徹底地改善環境質量。因此,環保既要著眼眼前行動,又要考慮到長遠舉措,既要把眼前的一些矛盾問題解決好,又要圍繞長遠從根本上改善環境質量,所以在環境保護措施上既要治標又要治本。
四、在實踐中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是人們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存在方式。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
1、實踐是檢驗和發展真理的主要環節,是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的根本途徑。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既具有認識論意義,又具有世界觀意義。人的正確思想從哪里來?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實踐高于認識,因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改變世界的根本途徑是社會實踐,目的是達到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過程,每一次認識的循環往復,都使我們進一步接近了真理,從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必然王國是人們由于對規律無知或知之甚少,受規律束縛的一種狀態。自由王國是人們擺脫盲目必然性的奴役狀態,隨著人的能動性的不斷發揮和自由的不斷發展,成為自己社會關系的從而也成為自然界的自覺主人這樣一種狀態。譬如對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通過實踐,我們就會從沒有經驗到有經驗,從有較少的經驗到有較多的經驗,從建設“兩型社會”這個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律,從而獲得自由,在認識上出現一個飛躍,到達自由王國,從而會把“兩型社會”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人類歷史就是通過實踐活動不斷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演進過程。
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
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就是要有一種時不我待、奮發有為、奮起直追的精神,勇于變革、敢于創新,就要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改革創新,以更廣的視野、更大的勇氣、更足的干勁,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
在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中,要創新實踐,采用新辦法,才有探索的價值。解放思想,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允許犯錯誤,但不允許犯同樣的錯誤。尤其是對于像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試驗區探索來說,試驗區過去沒有,現在的辦法又不行,又不能畏首畏尾、喪失發展機遇,就要不斷試驗,不斷實踐,試驗就可能出錯。西方現代哲學家波普爾認為自然科學理論中都包含著潛在的錯誤,自然科學就是在不斷發現錯誤中、不斷在被證偽中永無止境地發展的。因此,有了錯誤不要緊,那是向前發展的動力。探索新道路付出一定的代價是應該的,因為沒有人走過。錯誤是通往真理的路標,重復犯錯是通往泥潭的一條死路。尊重基層科技人員和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這是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的必備條件。
3、建設生態文明,統籌人與自然關系,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
當前人與自然的矛盾十分尖銳,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人與自然的關系十分迫切。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矛盾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奮斗目標。這個代價過大的問題要靠建設生態文明解決,體現在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的進程中。
人類歷史就是文明進化的歷史。農耕文明時期人類主要處于敬畏自然、依賴自然,同時改造自然的時期。總體上由于生產力水平低,科學技術不發達,社會經濟發展總量小、層次低,自然生態環境自我修復能力還很強,人與自然的關系整體上還是協調的。工業文明以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強大,人們對自然的認識由畏懼、依賴向無視、主宰轉變,無視自然生態規律,盲目征服自然、榨取自然,急功近利成為社會主流,由此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文明是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發展的文明之路。它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從、相互促進、共生共榮,追求人與生態和諧。人與自然要平等相處、和諧相處、友好相處。生態文明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是對工業文明弊端的揚棄,是不斷探索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過程。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就是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建設全防全控的防范體系、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完善的環境政策法規標準制度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努力形成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重點抓好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讓江河湖海休養生息,恢復生機。歸根結底,我們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就是建設生態文明,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文明道路。
總之,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是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是極具探索性的實踐活動,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意蘊。
來源:中國環境報
下一篇:為減排提供法律支撐